学校首页

榆林农校示范校建设总结报告

发布时间:2016-06-13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建设计划项目总结报告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创建于1928年,2005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010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陕西省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是陕西省职教学会副会长单位、杨凌现代农业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陕西省中职学校农林类专业教研中心组长单位、榆林职成教研究会和榆林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理事长单位、陕西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

一、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一)项目建设总体情况

1.项目任务完成情况

20134月我校被批准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项目建设单位。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我校重点建设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农产品保鲜于加工、建筑工程施工等四个专业及送教下乡、送技到人和校园信息化两个特色项目,涉及建设内容189个二级子项目、验收要点880个。目前,项目建设任务全面完成,预期目标实现率和验收要点完成率均达到100%。同时,学校重点专业的建设带动了农业经济综合管理、机电技术应用、煤化工生产技术、化学工艺、学前教育等相关专业的发展,各个专业的教育教学创新和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效果明显。

2.带动学校发展情况

2.1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高。探索形成了4个重点建设专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修订完善了4个重点建设专业和学校其它7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与玉米高产创建项目获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普通荞麦自交不亲和两系法杂交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科学技术三等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获得陕西省农业厅模式评审二等奖。

2.2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以中央财政投入为主,4个重点专业新增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125名,培养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36名,新增“双师型”教师24人名,“双师型”教师比例达85 %以上。以地方财政投入和学校自筹为主,新增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62万元,增加实训工位数 320个。投资1735万元改善了办学条件,各项指标增量显著,学校办学实力全面提升。两年来,先后获得陕西省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优秀学校奖、陕西省畜牧兽医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先进集体、榆林市文明行业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3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两年来,通过开展科研推广、培训、服务,承接各类课题11个,形成各类成果11项。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能力、特种行业业务培训等共33637人,培训合计347892人天。培育荞麦新品种2个,推广面积累计80万亩,增产荞麦800万斤,新增产值4000万元,其中出口创汇50万美元。对外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建设工作机制与举措

1.健全组织机构。学校成立有农业、教育、企业参与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下设示范校办公室及4个重点建设专业、两个特色项目建设项目组。校企合作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现代农业职教集团等全程参与了建设过程。

2.组织全员参与。学校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参与了示范校建设,防范了责任风险和校内矛盾纠纷,增强了事业心与责任感,打造出一支教师队伍,提升了全员素质,积累了职业教育改革建设发展经验。建设后期,大家真正感觉到了全员参与的好处。

3.强化制度约束。示范校建设初期,学校编印了《政策文件汇编》、《建设项目管理制度》、《示范校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示范校建设奖惩办法》等,实行制度化管理,规范了示范校建设。

4.坚持任务驱动。学校把项目建设进行阶段性划分、逐层分解落实,实行校级领导包抓责任制,领导小组与各工作机构负责人签订了任务书,按照《建设方案》、《任务书》及《项目建设指南》、《实操手册》,进行阶段评价验收,确保了示范校建设顺利进行。

二、重点支持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改革

根据教育部等三部门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要求,依托行业支持,校企共建专业,学校探索形成了培养会生产会经营管理、能就业能创业、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结合、实习实训与顶岗实习结合的“两会两能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农艺专业建设组参与亚洲开发银行陕西职教技术援助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按照专业目标定位、职业岗位分析、能力体系构建、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更新的过程,着眼学生长远发展,将文化素质、人文素质与职业能力培养有机结合,构建起模块化、开放式课程体系。建设期间,4个重点专业制定课程标准42门,打造精品课程8门,核心课程8门,网络课程2门,开发校本教材42本,公开出版10本。校企联合开发了10门专业课程,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2400节。

(二)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以提升教师德育能力、专业教学能力、实训指导能力为核心,按照“内培外引、校企互派”的思路,培养了一支专兼结合、满足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两年来,1名教师获榆林市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培养专业带头人8名,骨干教师36名,新增“双师型”教师24名,新增兼职教师125名;教师参加国、省两级培训182名,下企业锻炼81名;发表论文43篇,5名教师分别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陕西省职业教育优秀教师”、“榆林市职业教育优秀教师”,获得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及教学比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7个、三等奖4个。

(三)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学校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定《校企合作管理制度》等8项制度,与27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顶岗实习指导、实习基地建设、教师双师素质提升等方面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校企合作建成畜产品检验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校内实训基地9个,促进了一体化教学改革;与陕西三丰粮油有限公司、榆林市承亿建司等校企共建实习基地27个,满足学生顶岗实习和面向社会技能培训需要,形成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局面。

三、特色项目建设情况

“送教下乡、送技到人”和校园信息化等两个特色项目,验收135 个,完成率达到100%

“送教下乡、送技到人”项目在榆林市8个县区设立了19个教学点,开设畜牧兽医、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等5个专业。面向招收在乡农民和自愿学农青年,按照“农学结合”、“半农半读”培养模式,采用“送教下乡、送技到人”方式,实行免学费、免教材费、免学习用品费、发误工补助、发农资实物的“三免两发”制度,赢得了群众普遍赞誉。

校园信息化项目投资100万元完成了校园网升级改造,建成了符合教学及培训实际需要的录播教室,建立了现代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平台,包括网络课程、典型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试题库、文献资料、媒体素材、资源目录索引等内容,总容量达到2TB。项目建设推进了网络设施现代化、管理办公无纸化、教学和培训资源数字化、教学课程网络化。

四、项目资金投入、使用与管理情况

(一)项目资金及时到位、资金使用率高

我校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预算投资1950万元,到位2014.16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103.29%。实际使用资金1933.53万元,资金使用率96%。具体情况见下表:

项目预算资金和到位资金支出情况表

资金来源

预算资金

到位资金

资金

到位率(%)

实际支出

资金支出率(%

(万元)

(万元)

(万元)

中央财政资金

1070

1070

100

1056.72

98.76

地方财政资金

685

700

102.19

645.52

92.22

行业企业资金

115

156.42

136.02

156.42

100

学校自筹资金

80

87.74

109.68

74.87

85.33

合计

1950

2014.16

103.29

1933.53

96.00

(二)项目资金管理规范,使用合理

学校严格遵守了资金使用三条红线,实训设备购置支出161.09万元,占中央资金的15.06%;师资进修培训支出37.20万元,占中央资金的3.47%;没有单笔合同开支100万元以上问题,也没有单项开支合同合计或同一供应商合同资金合计300万元以上现象。

经过具有合法资质的榆林市振北有限责任会计师事务所审计,我校资金使用符合政策要求,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

五、示范与贡献

(一)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

1.人才培养助力现代农业发展。学校建校88年来,累计培养毕业生3.52万人。现有学历教育在校生3558人,办学规模稳定,为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建设期内,四个重点建设专业为行业企业输送技能人才1327名,毕业生双证率达98%,初次就业率达到96%以上,专业对口率71%

2.科研推广助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成效明显。张光炜参加的玉米高产技术项目创新5项全国记录,形成4个标准化生产规程,项目经济效益突破1亿元,获得省政府科学技术二等奖;高立荣等育成的新品种翅荞麦,成为国内外荞麦育种研究首创,论文《翅荞麦遗传特征性观察与应用价值研究》在《农学学报》发表(中国农学会主办,2015年第11期);淡振荣主持的绿色瓜菜试验示范—甜瓜、西瓜项目达到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填补了榆林空白。马宏主持的“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课题研究顺利结题;鲁成(副主编)、高瑜参编的《榆林山地苹果栽培技术》被列为榆林市农民培训教材。

3.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人才支撑。我校是陕西省唯一一家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任务的中职学校。两年来,学校按照陕西省农业厅要求,通过教育培训、帮扶指导、政策扶持、资格认定等环节,培育初级新型职业农民100人,培育中级新生代新型职业农民200人,成为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基层农技人员培训促进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校建设期内,我校利用优质的教学培训资源,脱产培训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员70人、全市农业经济管理员240人、全市农业执法人员28人、全市乡镇农技人员2105人次。通过培训履行了农业学校职责,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师学习进修,推广了现代农业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提升了基层农技人员专业素养,促进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了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

(二)对其它地区和学校示范、辐射和带动的成效

1.牵头职教集团带动农村职教发展。学校牵头组建榆林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吸收榆林学院、榆林职院、中职学校、市内农林水牧行业、国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等56个机构参加,辐射120个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围绕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以招生就业、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主要内容,开展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发展。

2.承办职业技能大赛促进教学改革。2013年以来,作为全省农林类中职学校技能大赛常设赛点,学校建成了标准化赛场13个,承办了省市教育和农业部门安排的职业技能大赛12次,接待参赛选手1012人。我校赛场场地宽敞、设备先进、管理规范、食宿配套服务周到,在2015年承办的陕西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中得到460名参赛选手一致好评。

3.特色建设引起社会反响。2013年以来,全省中职学校农林类专业中心教研组年会、全市职业教育年度工作会议4次在我校召开,来自全省的职业院校长考察学习了示范校建设工作,给予高度评价。2013年和2014年,省市职业技能大赛开幕式在我校举行期间,来自全省的2600师生考察学习了我校实训基地和校园文化建设情况。山西省原平市农校和渭南、延安、榆林市农广校系统及榆林市民办中职学校等共146人考察学习了我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4.建设成果得到广泛共享。示范校建设促进了办学实力大幅度提升,建设成果不断涌现,得到社会各界和媒体广泛关注。我校编制的32期《榆林农业学校示范校建设简报》展示了示范校建设过程。建设期内,已被宣传报道33次,其中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宣传15次,电视、互联网宣传18次。

六、建设成果

(一)总体建设成果显著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明显。“两会两能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主动服务榆林现代畜牧业、特色农业产业、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业和建筑业发展需要,培养岗位人才技术技能中得到全面应用,毕业生受到企业一致好评。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11个,开展对外交流活动30多次,建设专业教室15个,新建理实一体化教室4个,新建多媒体教室20个,进一步深化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教学模式改革成效显著。对接岗位工作,融合职业标准,优化课程内容,推动项目教学、场景教学和岗位教学等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技能培养效果。4个重点建设专业结合自身实际,以“两会两能三结合”教学模式为基础,形成了“2.50.5”、“2112分步骤实施、分阶段递进”、“两会两能五结合”等各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提升了学生专业能力水平。2013年在陕西省(榆林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总成绩名列第二,获团体二等奖;参加2014年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在榆林市中职学校中再次名列第二。在全国、省、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共获奖111个,其中全国三等奖3个,省级一等奖14个,二等奖25个三等奖25个。

3.教师核心能力得到提升,双师结构明显改善。通过示范校建设,教师的业务能力明显提升,全校专业带头人由20人增至28人;“双师型”教师增加19人。学校新增聘请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8人,促进了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提高。建设期内, 105名教师学历及技能等级得到晋升,教师撰写调研报告15篇、可行性研究报告9份、考察学习报告59篇、企业实践总结报告44篇;撰写教学科研论文61篇,发表论文43篇。现代农业技术组制定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畜牧兽医组制定的《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已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编印,由西安地图出版社正式出版。

4.评价模式导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学校评价为基础,引入行业、企业、社会评价资源,实现“四位一体”评价目标。建设期间,4个重点专业采用“学历+技能+就业”三位一体的评价模式;完善了学生学业评价系统,建立标准化题库100门;技能鉴定工种数由16个增加到18个;引入企业评价标准,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参与学生考核评价,形成“四结合”考核评价模式。

5.“三化”水平得到提高。健全了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等57项管理制度。通过网络升级改造和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推进进行手段现代化。优化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特色育人的环境,形成团结和谐的育人氛围,有效提升了学校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

(二)建设典型案例值得推广。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模式。创立了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培养新生代职业农民的范例,其中“职业指导”针对性较强,“培育研究”前瞻性明显,创新发展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给农业职业院校提供了一个标准样式。

2.“创建三赛融合基地,提高竞赛服务水平”。总结了建设中等职业学校农林类专业技能大赛、农技人员技能大赛、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赛点工作,主要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赛点、怎样建设赛点、建成什么样的赛点、怎样管理赛点、赛点发挥了哪些作用等一系列问题,反映了我校的创新精神,提供了赛点建设经验。

3.“加强科技成果推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我校杂交荞麦品种“榆荞2号”、“榆荞4号”研发过程的真实案例,突破了世界荞麦研究学界认为荞麦不能杂交的定律,解决了小杂粮研究的技术难题,推进了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为农业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提升服务能力提供了范例。

4.“引企入校助推产教融合,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引企入校建成榆林第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黄酒厂,把生产加工由家庭小作坊提升为工厂化生产,生产技术由低端上升为高端,生产方式由单独操作变为与农产品加工专业教学科研紧密结合,促进了地方食品加工业发展。

七、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

1.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由于目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缺乏法律及政府刚性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深度还不够。今后要继续加强与农业行业及涉农龙头企业联系,在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等专业推行现代学徒制,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进一步推进非重点建设专业改革建设。由于忙于4个重点专业建设,其它专业改革建设力度相对较小,今后将全面补上。

3.希望中省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农业职业教育。“三农”问题是影响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问题;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短缺,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农业中专学历层次过低,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建议中省放开农业学校“三二连读”高职联办政策,放宽涉农院校毕业生报考财政供养岗位政策。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责任重大,推进中职教育改革任务艰巨。我校将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继续深化示范校建设工程,充分发挥示范校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20151228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