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 建设简报 > 正文

工作简报第二十期

发布时间:2014-12-31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我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进展情况通报

 

教育部办公厅于201211月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公布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名单的通知》(教技函〔201270号),共批复682个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我校是榆林市唯一一所被批准的国家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试点工作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机制与服务“三农”新模式探索为重点内容。

201412月,我校报送了试点工作阶段进展情况,具体内容如下:

一、主要进展

1.校园网升级与改造已完成。学校通过招标购置了IBM服务器两台,H3C高性能核心交换机一台,对中心机房进行了全新装潢,大大提高了处理数据的能力,为校园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2.现代网络教学信息系统平台建设搭建完成。学校投资了40多万元,购置了上海鹏达校园网管理系统,主要有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办公OA、行政管理、资源库管理、网络远程教学平台等模块。为学校实现办公自动化、教育教学信息化、服务“三农”网络化提供了平台。

3.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正在进行中。学校购置了金碟图书管理软件,基本实现了从图书采编到流通、借阅以及查询统计的电子化管理。目前处在试用阶段。

4.数字化农业职业教育资源库已经建成,目前正在上传资源中。

5.各项规章制度已经建立。主要有中心机房管理制度、微机室管理制度、各书室的管理制度等。

二、创新点

1.服务“三农”特色资源库的建设。发挥我校农、园、牧三大专业的优势,建立农民在生产和生活最适用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利用我校拥有4000多名校校外生的优势,不断获取农业生产中所需信息,不断充实完善服务“三农”资源库。

2.通过远程教育网为广大农民用户提供交互服务。在线实时解答农民在生产中的遇到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充实服务“三农”资源库的内容。

3.通过远程教育网发布农业农村政策、法律、法规、条例信息及致富信息。

4.通过远程教育网发布农产品市场销售动态及价格信息。

5.发布预警信号,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通过远程教育网的交互信息对自然灾害、农业估产及生长动态、农业环境进行监测,实时发布农业生产中的预警信号,最大限度的减少农业生产中的损失。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1.学校校园信息化的硬件与软件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构建了一个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网络环境。

2.信息技术在办公、教育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通过信息化的建设真正实现了办公上传下达无纸化,教师备课教学、学生管理现代化。极大地提高了教师、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服务“三农”的能力显著提高。通过建立服务“三农”教学资源库,建立和完善了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下的农业职业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和服务的有效模式,创新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建立“校乡(镇)联合、校村合作”高效机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送教下乡”,探索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显著提升服务“三农”能力。

教育信息化试点的建设,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加强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了服务“三农”和榆林市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的能力。

 

我校举行2014年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会

 

 

    20141228,在办公楼三楼会议室召开了2014年领导班子年度考核会,会议由省委组织部挂职榆林市农业局副局长王进主持,市农业局计财科科长马驰东、榆林市农科院齐向英二同志参加了考评团,我校副科级干部以上的人员共48人参加了会议。 

马宏校长汇报了学校2014年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在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课题研究、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开展现代职业农民培育及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模范机关建设复查验收、全面建设精神文明等方面全面完成了目标任务,成效明显,社会影响大,对照我校2014年的主要目标任务,我校自评得分103分。 
     王进肯定了我校一年来的工作,对我校为榆林现代农业做出的成绩表示感谢,希望农校再上新台阶,把学校建设成为区域范围内具有领引、骨干、示范作用的中等职业学校。 
     学校参会人员现场对学校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个人进行了无记名测评,考评组还深入实地查看验收了一年来的建设成果。

 

 

我校“校园杯”乒乓球比赛圆满落幕

 

为了弘扬国球文化,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展现中职生风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我校学生的乒乓球水平,校团委于2014121011日在大礼堂举行了学生乒乓球比赛。 
    本次比赛设三个项目,分别是男子组淘汰赛、男子组决赛,女子组淘汰预决赛,45名学生参加了比赛,比赛历时6个小时。参赛队员积极投入比赛,比赛现场气氛热烈而紧张;老师、同学到场呐喊助威,为比赛队员加油鼓气。 
     经过比赛,韩玉成、谢海浪、闫海泉获得了男子组冠军、亚军、季军,闫阿会、宋悦、张权权获得了女子组冠军、亚军、季军,142班和高职建筑12级获得了比赛团体奖。 
    本次比赛本着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交流。比赛历时虽短,但却十分精彩,这次比赛不仅加深了学生“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运动理念的理解,同时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运动热情,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到各项体育运动中,也可以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我校2014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开班

 

 

我校为期7天的中级职业农民培育集中培训开班仪式分别于20141223日和24日在教学楼一楼东、西两侧的阶梯教室举行,参加此次培训开班仪式的领导有榆林市农业局科教科科长王海鹏,榆阳区巴拉素镇司法所所长纪海军,榆阳区马合镇纪检委书记康东风,榆林市农科院高级农艺师、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榆林市试验站站长马向峰,我校副校长崔成平、傅万澄,党委副书记刘永平,教科研处主任淡振荣,教务处主任朱砚沉,各班班主任;学员有校内学生83名,榆阳区巴拉素镇学员75名,榆阳区马合镇学员28名,其他校外学员14名,两个班合计200名。

 开班仪式由我校副校长傅万澄主持,市农业局科教科王海鹏科长做了重要讲话,他讲了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类型,中级职业农民的条件要求,榆林市对中级职业农民的扶持奖励办法。

 崔成平副校长做了动员讲话,讲了为什么要培育职业农民、怎样培育职业农民、我校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安排、对学员的几点要求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淡振荣主任就学员生活、纪律方面做了具体要求。

开班仪式结束后,学员们就进入了学习阶段,本期培训,为期六天,上下午进行理论授课,晚上进行“职业教育与职业农民培育”调研讨论。

本期培训有4个特点,一是创新了培育模式,利用我们中等专业学校校舍设施设备优势,将学员集中住校培训,建立了两个远程视频教室和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征兵教授等专家参加的学员QQ群;二是培训内容丰富,教师水平高,开设有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市场营销2门公共课,玉米、马铃薯、土壤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等4门种植类课程,还有养猪、养羊等5门养殖类课程。

本次培训授课的13名教师,有4名是从榆林市农科院、榆林学院等单位聘请的市内著名专家教授,校内承担授课的教师都具有高级职称。三是课题研究跟进,晚上组织学员,进行调研讨论,调研有问卷调查、主题讨论、相互问答、自由发言等多种形式。四是档案资料齐全,建立了有中省市文件、学校管理文件、教学管理资料、教学课件、学员信息、管理台账、课题研究等33盒档案资料。

本次培训,学员们学到了许多现代种养殖技术,对我市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对我市的农业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校“送教下乡,送技到人”特色项目在定边县畜牧局及白泥井乡教学点授课并进行毕业考试

 

20141229-31日,我校“送教下乡,送技到人”特色项目组再次启程,去往榆林市最西端的陕甘宁蒙四省(区)七县旗交界地带——定边。我校在该县共设立了两个教学点,一个是在该县畜牧局设立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点,该教学点共有学员44名,主要包括县畜牧局下属基层单位的兽医站工作人员以及一些专业养殖户,他们对于知识的尊重和渴望,使得每一次我校在送教下乡的过程中都颇感欣慰。另一个教学点设立在离该县大约30里外的白泥井乡镇上,该镇是2013年国家农业部命名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农副土畜产品资源丰厚,开发潜力巨大。优质马铃薯、高产玉米、以辣椒为主的蔬菜瓜果、羊子饲养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四大主导产业。因此,在专业选择方面,我校在该点设立果树花卉生产教学点,该点共有学员78名,其中大部分学员是当地颇有产业的菜民和养殖户,也有一些待业的青年人准备通过此次学习创造自己的产业。这一次,是我校送教下乡项目组在这两个教学点的最后一次授课了,学员们即将面临着毕业。知识是无穷无尽的,期望学员们在日后继续努力!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为农业基层人员

进行专业培训 

 

 

为了进一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业务素质和基本技能,2014113日至2014124日神木县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在我校开班,在这次培训会上我校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带头人高润清给神木农口单位非专业人员培训了农产品技术加工,她主讲了《小杂粮深加工技术》和《畜禽屠宰与产品加工技术》,学员们积极性很高,认真听讲。

123日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专业组所有教师的配合下,学员们进行了一天的动手实践活动,实习的主要项目有五香茶叶蛋、酸奶、咖喱猪肉干、烤鸡、卤鸡以及多种面点等11种产品的加工技术,通过这次活动学员们对加工畜产品产生浓厚兴趣,理论得以实践,提高了学员们动手操作能力和服务“三农”的信心。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