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首页 > 典型案例 > 正文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模式

发布时间:2016-06-08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模式

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模式是根据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培育新生代中级新型职业农民总结提炼出来的培育模式。这一模式遵循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律,反映了培育主要环节,体现了职业学校培育特点,创新了培育工作,能够为中等专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可资借鉴的工作范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作用。

一、实施背景

榆林农校是一所具有88年办学历程的公办普通中专学校,开设有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畜产品加工、农业经济管理等10个涉农专业,有农林牧加水等专业实验实训室60多个。近年来,学校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创新经验先后在教育部、农业部有关会议上介绍过经验,学生获得市级以上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三等奖以上111个,其中获得全国动物外科手术团体二等奖、蔬菜嫁接三等奖、机械装配、钳工三等奖等各1个。学校培育的荞麦新品种“榆1号”、“榆荞3号”被确定为全国优良新品种,杂交荞麦品种“榆4号”、“榆荞2号(刺荞麦)”被世界荞麦组织认定为二十一世纪荞麦育种新成果。近三年来,学校通过实施涉农专业“送教下乡,送技到人”非全日制中等职业学历教育,培养学员3429人;通过农技体系建设项目,培训榆林市基层农技人员1510人,承担社会培训14320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我国2012年刚刚起步的一项新工作。2013年起,学校承担省市任务,培育初级职业农民100人,中级新生代职业农民200人。在培育初期中,我们遇到了农民认识不清、积极性不高、地域分散难组织的问题,也有涉农专业在校生不愿意将来当农民问题,更有资金不足、没有参照经验等问题,但是,我校克服了一切困难,明确培育思路,建立健全制度,完善培育机制,改善培育条件,创新培训方式,探索培育规律,总结培育经验,形成培育模式,在陕西省中等职业学校中走在了最前面。通过总结提炼总结这一模式,让中等职业学校有一个标准样式,共同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二、主要目标

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培育模式中的“教育培养”是根据教育部、农业部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教职成〔20141号)精神,充分利用农业中专学校优势专业,通过理论授课、基地实训等环节对新生代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培育;“职业指导”是通过对新生代职业农民进行现代农业发展教育和学农、爱农、务农思想教育,指导他们创业创新,成为农业经营主体中的新生力量;“培育研究”是职业学校持续开展调查研究、课题研究,解决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出现的新问题,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深入发展。这一培育模式以“教育培养”为基础,“职业指导”为重点,“培育研究”为支持,相继完成新生代中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解决“谁来种地”、“谁去养猪”、“怎样种地”问题,确保我国粮食安全,保障农产品供给,把饭碗永远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如期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三、工作过程

1.明确培育目标。榆林农校新生代中级新型职业农民的目标是培养培育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学校每个周期培育100名农科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培育40名青年农民工返回农村创业,培育60名青年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推进榆林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2.创新培育方式。为了确保培训质量,在2014年和2015年中级职业农民培训中,学校利用自有的食宿条件,对400名培育对象分阶段集中脱产培训,主要进行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除了本校29名专业教师讲课外,还聘请了榆林市马铃薯专家常勇、方玉川、李善才,土肥专家刘肖、艾海舰等进行授课。为了加强实践教学和帮扶指导,学校组织校内外50名帮扶指导教师在玉米、马铃薯、蔬菜、生猪、羊子生产的关键时期,在关键技术点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指导教学,通过电话和QQ群联系,提供了远程农业技术服务。

3.加强职业指导。学校针对新生代职业农民特点,在坚持开好《职业农民阳光心态》、《农业创业跟我来》课程基础上,在培育进入强化提高和拓展阶段,学校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农业经济问题》审稿专家王征兵,长期走基层服务“三农”的榆林市农业局副调研员刘忠雄等3位专家就国家、省、市现代农业发展和职业农民密切相关的内容,对培育对象进行职业指导。组织培育对象在榆林农业科技示范园、榆林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及榆阳区周边种养殖、加工企业等进行基地实训,现场指导创新创业。

4.开展课题研究。20145月,学校承担了省农业厅安排的“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后,课题组深入农村调研、召开各类座谈会议、搜集有关资料、认真分析研究、、编写培育方案,利用职业农民住校集中培训机会,通过组织学员进行调研讨论、主题发言、问卷调查、互动交流等活动,明确了职业学校培育职业农民的目标任务,理清了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的相互关系,提出了职业学校培育职业农民的对策措施。已完成调研报告4篇,撰写论文4篇,编印出9万字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资料选编》、7万字的《职业农民与职业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课题研究取得良好成果。201410月,马宏同志参加陕西省教育厅“陕西省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在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中发挥了一定作用。

四、条件保障

1.改善培育条件为了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需要,学校投资24万元,建成了两个远程视频教室,调整改造了现有的128个实验实训室,提升了校办教学实验农田、果园、林地、食用菌日光温室、奶牛场、动物医院、汽车驾驶员培训学校,新建了马铃薯组培室、食品加工厂、农畜产品检测中心。做到了基本实习实验不离学校,部分实践教学自行解决。

2.组建师资队伍。学校现有高级教师59人,讲师62人,本科学历教师115人,硕士研究生26人。农业经济管理、现代农艺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与加工、畜牧兽医、市场营销等主干专业中有涉农专业教师70名,其中负责职业农民培育的专业骨干教师29人,崔成平、霍廷刚等12名高级讲师和艾海舰、马向峰、李善才等3名市内知名专家担任主要培训课程。学校教师高永峰、淡振荣、常体斌、马俊涛、霍廷刚、高宁、杜新宇、强建才、王冲等9人多次被聘请到横山县、靖边县、绥德县、子洲县、府谷县进行新型职业农民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

3.编写培育教材。在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学校教师不断总结经验,结合实际先后参编主编教材9本,有《农业创业跟我来》、《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员》、《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土壤与肥料》、《榆林市蔬菜生产技术》、《榆林市红葱生产技术》、《榆林市地方小吃制作技术》。任课教师编写讲义23份,制作PPT课件30个,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学资源库。

五、模式成效分析

1.提高了职业农民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培育模式应用以来,学员有充分时间学习公共基础课,较为系统扎实地学习了专业核心课,有机会选择学习能力拓展课,特别是亲耳聆听了许多专家、学者的专业课,亲身体验了实用够用的专业技能培训,寻找到了创业思路,真正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新型职业农民。有9名职业农民在参加榆林市2015年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2个。6人参加陕西省首届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大赛中,刘俊涛获得农机修理工赛项第3名,付永红获得家禽饲养工赛项第9名,高海禄获得花卉园艺师赛项第10名。

2.促进了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在榆林农校培育的职业农民中,付永红(榆阳区)在榆林农校毕业后从事农牧业生产,获得榆林市职业农民技能大赛家禽饲养工赛项第一名;榆林林校毕业的薛建国(榆阳区)回村从事养猪、养羊、养鸡生产,种植40亩玉米,2015年纯收入20万元;高海峰(清涧县)在培训后带动全村发展苹果产业情况,去年仅苹果收入就增加了60万元;徐亮亮(清涧县)放弃石雕生意,专门从事苹果生产经营,他家的苹果去年收入增加了6万多元;席长军(靖边县)在榆阳区流转到耕地2000亩,2015年投资500多万元,进行农业机械化种植马铃薯,收入100多万元;赵格平(榆阳区)种粮食206亩,利用21台件农机具代耕服务附件4个乡镇,年纯收入25万元;白玉亮(绥德县)创办了绥德县二后生家庭生态农场,被市县树为青年农业电子商务创业典型;定边县薛文平、乔海军、高旭忠、王毅俊从事玉米、羊子、蔬菜生产经营规模大、效益好,带动作用明显;榆阳区的白亚斌、郝艳军、黄月飞组建了专业合作社,开办了养殖公司,扩大了养羊规模,推进了当地羊产业发展。

3.扩大了培育模式影响。2015年以来,先后有榆林市9个县区、渭南市、延安市等7批共110人到我校考察学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学校在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市推进会议和座谈会议上介绍了经验。马宏同志于20151123日在陕西省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工程示范县改革创新培训班上作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养专题报告。

六、模式优劣比较

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培育模式创新点,一是创立了中等职业学校培育职业农民模式。这个模式符合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性质特点,可以在全国县级职业教育中心中推广。二是把职业指导列入了培育新生代职业农民的主要环节。通过职业指导培养职业农民学农、爱农、务农,具有战略眼光,与省内外现有的以农广校系统和涉农企业为主的培育模式相比,这个模式更符合新生代职业农民培养培育规律。三是培育研究突破了职业农民培育理论难题。榆林农校立项进行的课题研究超越了国内外模式,填补了陕西省空白,在今后培育中,榆林农校将坚持下去。不足之处是:部分培育对象目前没有产业基础,需要后期帮扶指导;所享受政策支持要利用当地方政府制定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协调。

发展现代农业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任重道远。学校将认真学习政策文件,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律,进一步完善“教育培养,职业指导,培育研究培育模式,为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做出重要贡献。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