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中试基地建设

作者:中国化工报  时间:2016-04-01 点击数:

创新驱动成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就化工行业而言,产业转型需要“由快到好”,产业升级亟待“由大到强”,没有创新驱动同样寸步难行。而创新驱动落到实处就必须加快技术成果高效转化,为此,从国家层面支持加强中试基地建设,助推行业和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是当务之急。

多年来,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导下,化工行业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但是一直以来,以技术类推广为主的化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发展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技术成果的“中试”验证是一只拦路虎,形成了众多中小型科技企业技术创新难以逾越的门槛。比如我们公司开发出的煤焦化脱硫废液(黑液)资源化新技术、矿热炉尾气综合利用技术、锰电解阳极液提镁技术等多项循环经济新技术,具有投资少、经济效益显著、无二次污染等特点,但一直受限于中试验证,无法全面推广。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建设中试装置需要的投资较大,而绝大部分中小型化工科技企业目前是无力承担的,技术需求方往往又不愿意在这个环节参与进来,怕承担中试失败的风险。其中的风险主要在于向产业化的中试放大过程和工程化技术开发环节,毕竟不是成熟的技术,有可能遇到各种预想不到的状况和问题,致使创新成果在产业化实施过程中其技术价值难以体现。

如果从国家层面支持加强中试基地建设,情况就不一样了。国家政策搭台和引导,社会资源和产业资本唱戏,创新成果中试验证难的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缓解。通过中试基地,研究人员不仅可以在中试平台上解决实验室难以发现的工程放大问题,完善工艺和设备定型设计,而且有利于技术集成,显著提升研究人员的科学实践能力,而且可以更加直观地展示技术创新成果,从而实现科技创新成果的高效转移转化。此外,建设中试基地可以使成果与企业需求的衔接更加流畅;另一方面,统一的中试平台有利于技术集成,进一步促进系统性工程应用技术的形成,构建产业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前,化工行业产能结构性过剩凸显,这其实为中试基地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将一部分待淘汰产能和设备进行改造,就能事半功倍地建成中试基地,提供第三方中试验证服务,并可延伸发展成实习基地、就业基地。这样一来,原来死的资产就能盘活,各方都能从中获益;如果技术转让成功,中试基地甚至可从中获得一定比例的收益。

我们相信,“十三五”时期,自主创新必然渗透进科技型化工企业的方方面面,引导化工行业步入创新发展的新常态。基于此,建议国家尽快支持设立包括化工在内的“行业技术创新中试基地”,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此外,还要在国家专项资金、技改资金、技术创新基金和创投引导基金、技术创新融资信贷等制度安排上更大力度地向中小型科技企业倾斜,为创新创造更好的环境。

版权所有:榆林职业技术学院 (陕ICP备 12005935号) 0912-3456190  地址:陕西省榆林市高新技术产业园西环路1号 邮政编码:719000